【感谢:书友冰火纪、w2013书友月票支持,多谢!】
——————
“此事对于兄长来说不值一提,翻掌之间便可办到,就看兄长肯不肯帮忙了。”
说到这儿,周瑜语气一顿,笑道:“不知愚弟在信中所言之事,兄长考虑得如何?”
“呃!这、、、”孙策神情错愕地迟疑一声,一脸难色的苦笑道:“此事让我好不难过,一边是诸侯盟友,一边是自家兄弟,为兄夹在中间,深感左右为难呐!
不过,盟友终究是暂时合作而已,而兄弟却是一辈子倾心相交。是以,为兄可以答应公瑾信中所说之事,只是我也有一事相请,不知公瑾可否帮忙?”
周瑜似乎丝毫不感到意外,朗声道:“兄长客气了。但凡不违信义之事,只要愚弟力所能及,必定不让兄长失望。兄长何事烦心,不妨直言?”
“哦,不违信义么?”
轻声沉吟中,周瑜如此爽快倒是让孙策顿感诧异,心中已是犹豫不定,不知该不该提出来。因为他隐隐感到周瑜可能已经知道自己想说什么,所以周瑜允诺时特意言明“不违信义”,言外之意是提醒他孙策,若是有违信义之事,趁早打消此念、莫要开口。
然而,正如周瑜先前与鲁肃所说的那样,孙策决不是个轻言放弃之人,但凡他已经决定好的事情,只有成与不成之说。却从无半途而废之理。一旦他早已计较,谁也别想说服他改变初衷或是直接放弃,这就是江东孙伯符的性格。三思而后行,一旦下定决心便是说一不二,宁折不屈。
心神急转中,孙策反倒不急于开口说话,而是好整以暇地端起茶盅慢条斯理的品茶,一边饮茶一边打量着大帐内的情形,脸上挂着淡淡的微笑。
眼见如此。周瑜不由与鲁肃对视一眼,既而心照不宣地微微摇头,脸上浮现出几分无奈的笑容。
显然。对于孙策此时的反应和将要提出的问题,周瑜和鲁肃二人早有准备,或者说早在预料之中。
现如今,孙策拥兵三万。名声在外。手中又有从李利手里讨来的敕封诏书,已然具备割据一方的实力。只需一个契机让他脱离盟军阵营,尽快返回江东,自此便是龙游大海、鹰击长空,大事可成,霸业可期。是以,他此刻又有何事需要周瑜相助,或者说他想从周瑜这里得到什么呢?
轻轻放下茶盅。孙策微笑着对周瑜说道:“周公和叔父时下还在扬州吧,想必公瑾已多日未见。此次便随愚兄同去扬州探望一番如何?”
“嗯?”周瑜闻言惊愕,他料定孙策必然想邀他同返江东,却万万没想到孙策竟然说得这么委婉,而且下手这么狠,直接将周家长辈搬出来说事。此举着实让周瑜有些措手不及,又不免有些恼怒,以至于对孙策颇有怨言。
事实上,周瑜很珍惜自己和孙策之间的兄弟情义。两人自幼相识,是为总角之好,两家又是世交,故此他一直视孙策为兄长,敬重有加。去岁,他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最终决定投效在李利麾下,自此他深感自己对不住孙策,颇为自责。但是,为了能够一展抱负,为了周氏家族的前途命运和长远考虑,他终是选择了效忠于李利。然而,正是因为他始终觉得有负孙策的兄弟情义,故此他在投效李利之时特意替孙策求情,从而求得李利一个承诺,如此方能安心。
而今,孙策之所以还能好好的活着,正是由于李利昔日的一个承诺之故,否则东垣城一战中孙策便已身首异处了。而这一切皆是周瑜之功,李利若不是看在他的情面上,单凭孙策帐下区区两三万人马何足挂齿,翻掌之间即可灭之。
东垣城之战,事先周瑜并不知晓,但战后仅仅几天,他就知道了整个过程,并从中看出很多问题。其一,主公李利有心诛杀孙策,似是欲将孙策这个江东猛虎扼杀在尚未崛起之时,趁早除去后患;其二,孙策名义上打着报仇雪恨的旗号前来会盟,实则是为了扬名立万,讨取敕封诏书;其三,周瑜从这场战事中看出主公李利当真是个言出必行的君主,信守诺言,并且十分器重他。
恰恰是东垣城之战中李利表现出来的宽宏大量,让周瑜感激之余又不免有些惭愧,从而促使他深刻反思自己与孙策之间的兄弟情谊到底应该怎样处理,自己所做的一切究竟有没有必要这么做。要知道,正是由于他始终放不下与孙策的兄弟之情,致使孙策在东垣城之战中死里逃生,还白白得了一道敕封诏书,这让西凉军诸多将领甚为不满,对此颇有微词。然而,李利却自始至终都没有半句怨言,强行压下众将领的不满与谏言,仍然给予周瑜临机专断之权,并提领并州所有兵马。
毫不夸张的说,周瑜之所以能在短短一年之内从区区居巢令升至安北将军、都亭侯,立下赫赫战功,名动天下,这其中除了他自身才华卓著之外,最重要的原因便是,李利对他的绝对信任和悉心栽培。
想他初入西凉军便担任中军副将,而后更是提领数万兵马独自征战,拥有临机专断之权,可以调动所有北伐兵马。为了确保众将领听其调遣,李利亲自坐镇后方,为周瑜压阵,以致于全军将士无人敢于违抗他的将令,绝对是令行禁止。这对于一个初掌军权的主帅而言,无疑是十分幸运的,李利真正给他提供了一个尽情施展才华的舞台。正因如此,周瑜才能在短短一年之内屡建功勋,扫平南匈奴、收复并州。继而
喜欢骁骑请大家收藏:(m.book88.cc),大书包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