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各位也看明白了,徐灵胎谈论的是一个人参,但人参其实只是一个符号。在现代社会里,这个符号所代表的东西就更多了,大家可以自己体会。
【兼职音乐家】
在这种一边看病,一边还负责给医疗界纠风的岁月中,一转眼,徐灵胎已经到了五十岁了。
一天,他看到正在庭院里晒太阳的老母亲闷闷不乐。
徐灵胎问:“母亲,您怎么看上去不高兴呢?”
母亲回答:“老了,眼神不好了,眼前的美景都看不到了。”
徐灵胎心中涌出一丝伤感,望着老母亲,竟然一时无语。
两个老人在太阳地里沉默了好久。
过了几天,徐灵胎偶然在镇上听到了有人唱昆曲,婉转动人,他脑中灵机一动。
何不请个演员到家里,让老母亲开心?
于是徐灵胎就花钱请来了昆曲演员,来唱戏给母亲听。
唱戏的结果是徐灵胎也喜欢上了昆曲,还想学上几段。
不但学,这个喜欢做学问的人还把古代的音乐文献都看了看(估计好多文献我们现在是看不见了)。
还自己对着镜子仔细地练习了古代文献中的发声方法,什么入声派三声法、入声读法啊,什么平声唱法、上声唱法、去声唱法啊,什
么起调、断腔、顿挫啊,总之像模像样的,还自己唱给母亲听。
您可以想象一下,一位五十岁,身材高大,胸前一缕长髯,形象如武林长者的老同志,在堂前对着自己的老母亲唱歌是个什么样的情景。
还真挺感人的,如果我是拍电影的,我就把这个场景的声音慢慢抹去,单放这没有声音的图像,慢慢地播放着,让大家细细地体味。
不知我五十岁时能否做到。
最后,徐灵胎同志把自己总结的结果写下来,出版了,就是中国音乐史上一部著名的音乐理论著作《乐府传声》,该书填补了那段音乐历史的空白,现在还有音乐学院的人写文章论述其重要性呢。
做学问做到这个份儿上真是让人没什么好说的了。
【面见乾隆皇帝】
在乾隆二十几年的时候,皇上下令各地推荐本地名医,大司寇文恭公秦蕙田保举徐灵胎。在乾隆二十六年,徐灵胎六十九岁,他踏上了第一次进京面见皇上的道路。
乾隆二十六年正月。
京城。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徐灵胎两次进京,都赶上了京城下雪。
紫禁城在雪色中宁静而又威严。
这是徐灵胎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的观察到皇宫的面貌。
他知道,自己面临的将是挑战。
那么,为什么宫廷的太医院高手云集,还会请徐灵胎进京呢?
原来,清朝的历任皇帝非常了解医生的好坏对自己的重要性,他们总是想把世界上最好的医生留在自己的身边,为自己的健康服务。
但是太医院里的医生却经常让皇帝们不满意。
太医院的医生们都是经过选拔、考试、实习、临床等环节,一点点地熬上来的,按说也是经过了正规训练的,而且没到四五十岁您是甭想熬上御医这个职称的(下面的职称分别为吏目、医士、恩粮等),但太医院的医生有个最大的毛病,就是看病有顾忌啊,重的药轻易不敢开,一般的方子中每味药也就是一二钱的分量,有毒的绝对不敢开,药性偏重一点的药有时候都要上呈中堂(紧急的时候)或者其他上级批示,结果是使得御医在某些方面难以施展。所以您别觉着这御医好当。
但皇上不管啊,他一方面要求你疗效好,一方面对你用药还有要求,在这两方面一衡量,御医们的选择是:我一般就开些不温不火的药,不出大问题,疗效嘛,别急,一点点调养吧。这样总不会出大错——这是御医之间代代相传的秘密。
所以皇帝经常很恼火,乾隆帝在批示御医的奏折时经常态度很不好,有的时候甚至是很气愤,经常批些“用心治!”、“快快的治!”等话,明摆着,急了。
在这种情况下,皇帝们就非常希望把民间的中医高手调到自己的身边,雍正帝曾经连下八道一模一样的圣旨,让各地的官员推举当地的名医进京,其中非常有趣的是,还特意嘱咐推举的时候不要强迫人家,要好言安抚,推举错了人朕也不怪你们,朕自有考察这些医生的办法,等等。
那么皇帝考察这些医生好坏的办法是什么呢?办法之一就是先让他们给手下有病的大臣看病,来观察效果如何,然后评价这个医生的好坏。
多么聪明的办法啊,一箭双雕,大臣们还以为是皇恩浩荡呢,嘿,瞧咱们皇上,真够意思,我病了还特意从全国各地调来名医给看,臣真是感激涕零,愿肝脑涂地以报皇恩啊(这些词儿还真是他们在奏折里常写的)!
皇上心里面在偷着乐:拿你做了一下试验品,你还真的感觉很爽啊!
徐灵胎也不例外,在到京报到后,被安排与太医一起给大学士文恪公蒋溥诊病。
在给蒋溥诊病后,乾隆帝派一个大臣问徐灵胎:“诊脉结果如何啊?”
徐灵胎:“蒋公的病……”
大臣:“怎么样?”
徐灵胎:“就实说了吧,诊得的脉象是yy已涸,六脉俱沸,恐怕不可为矣。”
大臣:“实在没办法了?”
徐灵胎:“y涸以后,无法承
喜欢古代的中医七大名医传奇请大家收藏:(m.book88.cc),大书包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