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夷陵之痛
为什么说夷陵之痛有甚于荆州之痛呢?荆州之痛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丢了荆州,丢了关羽,丢了关羽的部队,这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夷陵之痛呢?一大批忠心耿耿的官员也赔上了性命,如黄忠因被刘备的言语激怒,死于冲锋陷阵的战场上,这是《三国演义》的说法,《三国志》的说法,黄忠在刘备东征孙权之前就去世了。如冯习、张南、傅彤等都为之赔上了性命,谋士马良也于夷陵之战阵亡,带去的部队大都葬身于火海之中,这些都和关羽失荆州一样,使刘备痛楚万分。尽管这些令刘备痛苦,但这些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痛苦。刘备痛苦、悔恨的不仅仅是这些。夷陵之战带给他痛苦的更多的是内伤,是痛在心上的痛苦,是无法言语的痛苦,是不能让第二个人知道的隐痛。刘备本想借这次出兵东吴练兵,培养新生代,为刘禅执政储备干部,没有想到后备力量没有培植起来,还无辜地搭上了很多老将的性命。这是其一,其二呢?刘备从夷陵之败中预感到了他回不了成都,他恐惧地预感到蜀汉政权的危机,由此刘备不敢回成都,也不想回成都,甚至担心回不了成都。这就是他的内伤,说不出,也不能说的内伤。下面我对这个问题分别从三个方面谈谈认识。
一、为什么不敢回成都?
成都是蜀汉政权的都成,刘备为什么不敢回成都呢?有三个原因刘备不敢回成都。
其一、刘备没有颜面回成都。无法面对赵云、秦宓等一大批忠臣。出师讨伐东吴之前,赵云、秦宓反复劝谏刘备,希望阻止刘备出师伐吴的计划。秦宓甚至不惜以死相谏,当刘备叱武士将秦宓推出斩之时,秦宓面不改色,回顾先主笑曰,“臣死何恨?但可惜新创之业,又将颠覆耳”。现在惨败而归,刘备感觉到没有面目见这些忠臣。
其二、刘备没有勇气面对孔明。刘备曾对马良感叹过,“朕早听丞相之言,不致今日之败,今有何面目见群臣乎?”(《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出师东吴时刘备明知孔明等着看他的好戏,他还是不顾一切坚持出师,他是想借讨伐东吴树立自己的形象,让孔明看看他刘备的文韬武略,告诉孔明,没有你孔明的日子,我刘备同样攻城略地。殊不知大败而归,真让孔明看了笑话,怕见到孔明无地自容。
其三、刘备没有智慧走出屈辱。刘备本想出兵教训东吴,没有想倒被东吴一把火烧得一干二净,因此而教训了自己。刘备由此感到屈辱,没有智慧应对这种屈辱。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总之,由于失败,刘备无法回成都面对群臣。
二、刘备不想回成都。
刘备不敢回成都,是无法面对屈辱。刘备不想回成都是还有很多顾忌。刘备不想回成都至少有两个原因。他得与成都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便观察动静、应对危机。他还得有一定的较为清净的空间和较为充裕的时间来专心思考一些重要问题。
为什么刘备得与成都保持一定的距离观察动静、应对危机呢?此时,在刘备心里有三大潜在危机。
其一、是东吴带给他的外部危机。夷陵之战,大败而归,东吴大兵尾随而至,追到了家门口,为此,刘备不能跑得太远,与成都又不能走得太近。刘备得守在边境线上,告诉孙权,我刘备这次输了,但是,我刘备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所以他还得装出个虎死不倒威的样子,还得拉开与孙权拼命的样子,给孙权造成心里压力。这一点还真的奏效了。《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先主许之。”
其二、是朝廷内外给他带来的内部危机。蜀汉政权相对益州来说,是个外来政权,蜀汉政权相对于益州的统治根基不牢。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有人兴风作浪。刘备征战汉中的时候,马秦、高胜等盗贼就趁机在郪县造反。他们纠集数万人的队伍,打到了资中县,还先后发生过少数民族闹事的事件。越隽郡少数民族首领高定派军围攻新道县就是一例(《三国志.李严传》)。另外,在益州就先后发生过这样两件事。先是益州太守正昂被当地人杀害,后来,刘备派张裔去上任,又被一个叫做雍闓的首领劫持流放到了东吴(《三国志。张裔传》)。这次遭遇到了这么大的失败,肯定有不法之徒,趁机闹事,所以他得离成都远一点,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便观察动静,应对国家内部发生的危机。刘备这样想也不是杞人忧天,“汉嘉太守黄元闻先主疾病,惧有后患,举郡反,烧临邛城”(《三国志。杨》)。这一切都提醒刘备他的蜀汉政权经此一败肯定是危机四伏。
其三、来自刘备自身的危机。刘备自身的危机,也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外部对他的威胁。刘备到了成都,担心自身的人身安全,所以刘备要留在白帝城,因为这里有赵云。赵云的忠诚,他是放心的。在荆州时,刘备出兵益州,赵云留守荆州,就是“内政部长”,负责警卫左将军府的内外安全。住在白帝城,有赵云在,刘备放心。
刘备这样想是有道理的,也是有根据的。
就拿彭羕来说吧。彭羕在刘璋手下不但得不到重用而且还是个戴罪之身。来到刘备身边,刘备重用了他。后来这个人骂刘备是老兵,说老兵办事荒唐,要联合马超,内外夹击,夺了刘备的政权。政权没有了,刘备还能活命吗?
喜欢解码三国英雄请大家收藏:(m.book88.cc),大书包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