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馏器在汉代的时候已经有出现,当然,当时并不叫蒸馏器,见识此物的人也不多,它的用途也不是用于制作蒸馏水,而是炼丹方士练药用的辅助器皿,例如:抽砂炼汞。
小卜同学在陈大的铁匠铺那里打造出来的蒸馏器当然不是用来炼长生不老药,蒸馏水就更加没这个必要了,因为小卜同学对这个时代的食品安全是非常放心的,至少猪肉不用担心含有瘦肉精,馒头不怕是被染色染出来的,牛肉绝对不是牛肉膏假造,过期面包不会再回炉,牛奶百分百没兑三聚氰胺,再说了,这时代不流行喝牛奶,如果有需要,人奶都是有供应……万恶的古代!扯远了,小卜同学在陈大的铁匠铺那里打造出来的蒸馏器计划是用来制作蒸馏酒的。
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大致在公元前5000到3000年的仰韶文化可能已经出现了谷物酿酒,中国的酿酒技术和西方一直不同,仰韶、龙山时期的古人是用蘖酿的酒,蘖就是发芽的谷粒,酿出的是黄酒。后来古人们逐渐掌握了用酒曲酿酒的方法,秦汉时虽然仍然用蘖造酒,但是大量的造酒开始用酒曲,《汉书·食货志》:“一酿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
用蘖酿出的酒被称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说“小人之交甘若醴”,而用曲酿造出来的才是真正的酒,酒精要重一些,酒精度大致在10%到18%左右,酒的味道因为制作工艺的不同而所有不同,但是醴和那时的酒都是黄酒。
此后,曾经有人想用酒代水再酿酒以希望得到更高的浓度,可是不成,因为酒精是酵母菌糖代谢的产物,对酵母菌的发酵有一定抑制作用,当酒精成分达到10%左右时,酵母菌就停止繁殖,发酵过程也就随之放慢。即使是耐酒精能力很强的酵母菌,耐酒精度也不会超过18%,所以就算是以酒代水二次发酵,也得不到度数更高的酒了。
酒有三酒五齐之分。原料为稻、黍之类。三酒为事酒、昔酒、清酒。事酒为因事之酿,时间很短;昔酒是可以短时储藏之酒,稍醇厚一些;清酒则冬酿夏熟,为当时酒中之冠。五齐是五种不同成色的酒,为泛齐、醴齐、盎齐、缇齐、沉齐。泛齐为酒糟浮在酒中,醴齐是滓、液混合,盎齐是白色之酒,缇齐是丹黄色之酒,沉齐是酒的糟、渣下沉。此五种酒是相对于清酒的浊酒。
三国时期的酿酒技术差,酒里有酒糟,故浊,而清酒则是指在浊酒中加入石炭,使其沉淀,取其清沏的酒液饮用,于是便有了“清酒”之名。
浊酒的特点之一是有生酵母存在,会连续发酵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应用特殊瓶塞和耐压瓶子包装。装瓶后加热到65c灭菌或低温贮存,并尽快饮用。此酒被认为外观珍奇,口味独特。
在三国时期,想喝清酒那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喝的几乎都是浊酒,后有词咏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到了三国后期,由于连年征战,加之小冰河时期的到来,粮食供应紧张,魏、蜀、吴三国先后颁布有禁酒令,以节约粮食,这时候如果想喝的话,就得藏着掖着来喝,千万别被其它人发现了,要不然就会像孔融一样,被曹操借题发挥,给灭了。
曹操是一个善饮者,也是一个嗜酒的性情中人,还为小吏时,他就常说“恨不移封向酒泉。”后又有“温酒斩华雄”,“煮酒论英雄”,等经典故事,在他的世界里,即便是一壶浊酒,也能被他挥洒得淋漓尽致、惊心动魄、不同凡响,此番种种,足可证明曹操其实是个嗜酒如命的大酒虫。
小卜同学计划制作蒸馏酒一方面自然是弄点钱来花,另一方面自然是准备一些好酒献给曹操这个大酒虫,再没几年,曹操就会借口京都无粮,要送献帝到鲁阳就食,把献帝转到许昌,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如若到时候如果他有些什么事需要上表朝廷,把好酒送过去贿赂贿赂这条大酒虫,把关系搞好,于曹操利益无关痛痒的事情,他应该会乐于送个顺水人情。
制作高度数酒的原理其实也很简单,利用酒精的沸点(78.5c)和水的沸点(100c)不同,将原发酵液加热至两者沸点之间,就可从中蒸出和收集到酒精成分和香味物质,要实现这个目的,就得使用蒸馏器。由于三国时代还没有出现透明的玻璃,要在密闭的蒸馏器里观察发酵液是否沸腾变成了一个棘手的难题。
怎么办呢?先把玻璃弄出来?估计一时半会是弄不出来的,又不是在写穿越小说,别以为一两句话就可以克服工艺水平莫名其妙地发明出来,本着不管是黑猫还是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致理名言,如同用空心竹来代替水管一样,小卜同学思索出了一个变通方法,那就是在密封的蒸馏器外面加装两个水槽。
普通的蒸馏器内部结构很简单,一个蒸锅,上面悬垂一个漏斗,用于收集蒸发气体在锅顶倒流而产生的液体,漏斗底部再接上一根导管,用于将蒸馏产生的液体流导出密闭的蒸馏器外,以方便收集。
被改装的蒸馏器原理也很简单,操作并不难懂。往蒸锅里注入发酵液,然后封上盖子,再往加装在外的两个水槽分别注入水和发酵液,然后蒸把馏器加热,把温度置于78.5
喜欢三国群雌传请大家收藏:(m.book88.cc),大书包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