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才声知道真的老江被抓了,反而比现在的形势安全。实际上张杨做这个事确实欠考虑,什么事只要一出动部队,其实事情就已经失控了。当兵的谁管你那么多。很明显两个部队的官兵对老江一点敬畏之心都没有,反而充满怨尤。这一点从架起好几挺机枪,猛烈扫射五间厅,就可以看出来。不少人可能就想着趁乱把老江干死算了,全国都不抗日,纯是老江使得坏。
杨才声觉得张杨做这个事,对部队的动员很成问题。光顾着煽动官兵的反江情绪,却没有特别强调委员长的生命安全问题。可能给带队的军官有些交代,但很明显这些军官并不是特别重视。现在山上还在打着,乒乒乓乓的也不知道谁打谁,光看见不断有人中枪从山上滚下来。有穿着黄军装的、也有穿着灰军装的,杨才声估计可能是庙里的宪兵赶过来了。
宪兵还比老江的卫士强一点,因为宪兵有长枪和轻机枪,卫士基本都是驳壳枪,在机枪扫射下损失惨重。实际上打仗用手枪就是一个笑话。现在的影视剧,经常出现守在战壕里面用手枪打仗的场面,有的连驳壳枪都没有,竟然就用勃朗宁之类的。有时候看到演员用小手枪对阵鬼子的三八大盖,我就觉得特别搞笑。
在真实的战斗中,只要是打仗,军官也绝对会给自己搞一只长枪。手枪什么射程,长枪什么射程,更不用说机枪了。手枪当中,驳壳枪的射程是最远的,有效射程也就100米或者稍远一点,其他小手枪打个三五十米到头了,和长枪怎么打?
为什么德军看不上德国的驳壳枪,反而在中国成为一代名枪,关键就是这个。驳壳枪比冲锋枪小不了多少,但威力差的太多,可以说两头不靠。中国的军人尤其是土匪,还有各种游击队,为什么喜欢驳壳枪,是因为要近战,而不是真的两军对垒、摆开来打仗。
那小手枪还有什么用呢?当然有用,近距离防身,还有美军用来对付鬼子的刺刀战。但老江的卫士净是这些短武器,连长枪都没几根,怎么打?但卫士的忠诚是没说的,硬是顶了机枪好几个钟头,要不然老江哪有时间爬墙头。
所以说其实西安事变的小战斗,就暴露出东北军的战斗力堪忧。因为官兵并不是毫无战心,而是胸怀利器杀心大起,也并没有摧枯拉朽的一气冲到五间厅,只能说明战斗力是很成问题的。
现在对委座生命安全威胁最大的,就是到处的流弹乱飞。为什么杨才声一眼就看中石洞,就是因为起码比躲在树林里安全。
几个人进了石洞,洞太小,其实就是一个石缝。把委座安顿在最里面,再加上杨才声,就几乎进不去人了。这时候山上的战斗已经基本停歇了,四下里此起彼伏吹哨子的声音,杨才声知道这是在组织部队搜山。
民国时期的部队,不管是中**队还是外**队,军号当然是常备的,但用处更大的却是哨子。对于距离近的战场,下级军官主要不是靠军号、而是靠哨子指挥。当然训练严格的部队,和号谱一样,会有一套军哨的规定,只不过没有号谱那么繁琐而已。
这么小的一个石缝,在四面围困之下,最终的结局只有一个。杨才声想了想不敢让委座挪地方,万一哪个兵给一枪就完了,怎么办呢?
这时候就是考验忠诚的时候。江孝真本来已经几乎动不了了,但他也不知道哪来的力气,硬是半爬半蹭的把自己挪离石缝,顺着山势慢慢的又是爬又是滚,滚到了山脚下的石沟里。
杨柏嘉本来背着老江心里就窝囊,江孝真往下出溜他也没认真拉。杨才声离得远够不着,他明白江孝真是想离委座远一点,别连累委座被发现。杨才声不禁心道愚蠢,江孝真滚落之地距离委座最多不过五十米,你当那些搜山部队是瞎子还是傻子?但孝真此举纯出于忠诚,杨才声也不忍苛责。
杨才声:“小宝,你下去把他弄远一点。”
老江横了杨才声一眼,没有言语。
杨柏嘉不想下去,但躲在这里迟早被搜出来,他可不想那么窝囊。他的大块头在这个窄石缝里也无论如何隐蔽不下,下去就下去,好过憋屈的趴在这里。他匍匐着下去,到了江孝真身边,孝真还呵斥他让他滚远一点。杨柏嘉才不会管孝真怎么说,他爬下去就把江孝真夹在腋窝里,就像夹着一个小孩,继续匍匐着一会儿就游动出好几百米。离那些站着的岗哨太近了,他也不敢再爬,就在一丛灌木里边隐蔽起来。
这时候山上的战斗早已停止,士兵们吆五喝六的开始布置警戒线,杨柏嘉看见几条小路上都开始有士兵搜索,四处的岗哨也逐渐很严实,看样子想出去是不可能了。他们呆的地方太低,上面的兵迟早能看见他们。杨柏嘉想了想,只有一个办法了。他伸头过去在孝真耳边轻声说,呆着别动,否则把你那条腿也踩断了。
孝真一愣,杨柏嘉就撒开大长腿往山下猛跑,一时间山上山下到处都是吆喝声,很多人开始端枪射击。但是所有的子弹就好像会拐弯一样,没有一发打到杨柏嘉。因为杨柏嘉的跑动太诡异了,他既不是一路直线跑,也不是真正的之字形,而是完全没有规律的之字形。这是他自己在教导队琢磨出来的,如何在枪林弹雨中躲避,你既不能匀速,更不能规律。当然,这也要有运气,没运气正好碰上有人闭上眼瞎打,那也一样完蛋。
看来杨柏嘉的运气不错,所有的兵都是瞄
喜欢杨家抗日风云录请大家收藏:(m.book88.cc),大书包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