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是歌,还有舞,后宫之中,因皇帝爱好,大多妃嫔都能歌善舞,有几位舞者正是跳舞时引得皇帝注意被封美人,这些类似《霓裳羽衣舞》、《兰陵王入阵曲》的宫廷舞太过复杂,传承断绝,现在的古典舞,其实是戏曲动作和民间舞的集合。
还有太多太多,小到一根发簪,大到宫廷规矩,华国人热爱传统,为自己五千年的文化而感到骄傲,而她,可是真真切切地在古代生活过。
贪多嚼不烂的道理她懂,而且没有专业的录音设备,歌唱的质量无法满足她的要求。林声晚先去楼下卖电脑设备的店里买一个简陋的麦克风,又去百货市场选几个漂亮的面具,联系陶浅订制一套舞裙。
接着,她在海角杂谈和豆瓣日志,以自己为原型,虚构出一位生活在唐朝的女孩,从她进宫开始讲起,以第一人称记录那段曾经的时光。
[……不仅如此,母亲教导我们,簇新的衣裳是务必不能穿出去见客的,所以宴席一开,光看衣着便能区分哪家是世家,哪家是新贵,新贵爱风潮,重流行,世家喜好衣料,若是得到一两匹贡品赏赐,那非得在库房里存上一年两载,方能拿出来制衣……]
主楼刚在海角论坛发送出去,便有好几人在楼下留言。
[说得跟真的一样,我都快信了。]
[我看《红楼梦》的时候还在想,林黛玉见贾母,看到厅上姑娘们穿着旧衣,原来是这样。]
[继续继续不要停。]
[敢问楼主,唐朝都是越胖越美吗?]
林声晚看到最后一条回复道,[不是的,女孩们爱打马球,所以比较喜欢健康的身体,丰腴一点好看,不能太胖。]
[皇帝是怎么选妃的,可以透露一下吗?]
[功臣勋贵外戚。]她回复,[也有皇帝看上的民间女子,多为貌美者。]
不停有人问问题,林声晚无法一一回复,只得在楼里留言,[大家提出的问题,我都会慢慢讲到,不要急。]
一时间,这个帖子盖起了近百栋楼——不管什么人,对富贵人家的生活总存有一份好奇,而古代富贵人家的生活?那更好奇了!前几年北纬周公子大战易烨卿透露出的“上流社会”让天涯群众们看得实在不过瘾,林声晚所说的如同古代版上流社会一般,大家想知道她们是如何社交、穿什么衣服、用什么家具、说什么话。当然,他们不会以为楼主真从古代穿越过来,这位“声声慢”,想来应该是某历史系专门研究唐史的学生,只是她的话太肯定太有代入感,让人不知不觉忽略这个问题。
忙到晚上,林声晚连“唐朝女孩的穿衣打扮”都没说完,期间不停被人打断,还好有个[只看主楼]按钮,不然她恐怕连自己的楼也找不到,直到杨婶来做饭,她才疲惫地揉揉自己的眼睛,和网友们说再见。
然而离开电脑的她没想到,这个帖子火得出人意料,一夜之间出现好几个相似的联动贴《生活在宋朝的体验》、《我在秦朝是怎么生存的》……,可惜这些帖子差不多照搬网上的文献,丝毫没有声声慢身如其境的体验,反过来倒为《唐朝》帖子增加热度,其中就有李时,他是一名历史系学生,本科学的西方历史,但对华国特别是盛唐的历史十分感兴趣,无所事事时也会逛一逛海角论坛,看到这个热帖标题,他来了兴趣。
这位楼主所说的许多细节没有出现在史书上,但按照他所学过的历史稍微脑补一下,就会发现楼主说的基本上有所根据,她随口说了句邢窑瓷器的花瓶名字,尽管没在网上找到,李时却在图书馆里寻找西安附近地方志时留意过,有一个小村建造邢窑,出产的正是类似的花瓶模样。这本地方志只在他们学校图书馆有,凭借书证登记后才能借走,他看到这条线索猛地回想起来,在线询问图书管理员关于这本书的订阅记录——最近三年,只有他一人借过。
诸如此类的细节比比皆是,楼主说有一年大旱,她住在自家庄园里,农人们要到山上挑水,十分辛苦,李时注意到那座山的名字,正好有个老同学住在西安那边,将信将疑地打电话问起,对方竟然说他爷爷的爷爷的爷爷那辈,山里的确有口井,十几年来水位下移,早已经不出水了,这事也是听老人说的,他并没有在意,李时问起想了半天才想起来,至于还有谁知道,对方肯定地说,“村里的老人们或许了解。”
难道楼主住在西安?这也不是没可能,可是调查那么多文献资料,就是为了到海角论坛炫耀一下?
李时总觉得奇奇怪怪。
向他这样的历史专业人士并不少,他们或多或少按照自己的知识储备解读这个帖子,诧异地发现楼主说的大多都是有所依据的,哪怕没有文献资料证明的部分,也没有文献资料可以反驳,混迹在海角论坛的历史专业人士不少,他们好奇心一起,开新楼逐字逐句地为楼主的话找文献资料佐证,一连开了好几个联动贴,险些惊呆围观群众。
[有必要
喜欢网红每天都遇袭[古穿今]请大家收藏:(m.book88.cc),大书包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