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后勤补给仍然是未来海汉南下必须要解决的一大难题。马打蓝的三次失利都不是输在正面战场上,前两次是因为补给不足,而最后一次交锋带够了补给,但却被荷兰舰队抄了屁股。这个故事告诉海汉,如果没有一处距离巴达维亚更近,更为可靠的补给基地,那么即便攻下巴达维亚城,也很难在当地站稳脚跟。
第三点无疑就是凸显出了情报工作的重要性,如果说荷兰人在战前就能打听到马打蓝军将在战场上使用大量的巨型投石机,那么范迪门大概在交战初期就不会采用那么保守的防御方式。要知道在开战前马打蓝人将这些投石机部件运抵港口卸下并进行安装调试,就花费了好几天的时间,而荷兰人就白白浪费了这个原本可以对马打蓝军进行袭扰战的大好机会。要是马打蓝人没能顺利地在战场上部署那么多的投石机,那么战争进程或许就将会完全不一样了。
值得庆幸的是这两支军队的作战方式和风格,现在都已经搜集到了详细的资料供海汉参考。虽然不知道他们以后还会不会玩出别的花样来,但海汉军方肯定会对其现有的作战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布置。
当然了,这种程度的战备并不意味着海汉近期就会对南洋地区动手,毕竟在南洋作战所需投入的资源实在太大,而且海汉今年的发展方向重心也并不是在南方。
时间进入九月,福建方向的事务正在逐渐增多,特别是今年大陆移民的引进工作,执委会已经将福建定为了主要渠道之一。大明中原和胶东地区的战乱制造了大量的战争难民,而执委会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多地从大明接收难民,引入到自家治下地区定居。对于连生存都已经成为问题的难民们来说,只要有一口饭吃,放弃自己曾经的国籍似乎也并不是太大的问题。海汉在这个时候站出来充当救世主,不但能够大量引入人口,而且也可以更多地获得大明官方的好感。
当然这个计划也并不是那么容易实施的,海汉自身的海运力量并不足以将触手伸到遥远的北方,因此还必须要通过转运转卖的方式,才能让北方的难民来到南方。而且海汉在福建谈不上有什么根基,甚至连类似番禺李家庄那样的大型移民转运基地也没有建过,并不具备接待大量移民的能力。直到五月拿下澎湖之后,海汉民政部才将筹划已久的福建移民转运基地的方案投入实施。澎湖这地方虽然名义上仍然是归属于大明,但实际上已经是完全由海汉掌控和支配了,在这里处理大明移民的输入输出,毫无疑问要比在福建沿海方便得多。
在进行了三个月的基建工程之后,澎湖的移民转运基地终于开始投入了运作。出于安全和管理上的考虑,移民基地并没有建在澎湖本岛上,而是建在了北边的白沙岛上。白沙岛与澎湖岛之间仅仅只有不到两千米距离,既可以对岛上环境进行隔离,又可以很方便地运送人员和物资。而这个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的岛屿地势较为平坦,足可以轻松地安置下数万人在岛上临时居住。
目前白沙岛上已经规划建设了五个移民营地,可接纳移民数量一万二千人。虽然暂时只有设计接纳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但这已经是目前海汉治下地区除三亚大本营之外最大的一处移民基地了。
之所以要在澎湖建设这么大型的移民基地,是因为执委会认为今后的几年中,海汉移民的主要来源地将会逐步转移到战乱频发的大明北部地区。届时每个月从北方运过来的移民数量或许都将会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而福建海峡的移民基地就将会在这个人口运输系统中承担起重要的中转站职能。缓解海上运力需求压力,增强移民对南方气候环境的适应性,让其在进入海汉社会体系之前能有一个过渡时期,以及防止疫病传入海汉统治区等种种作用,都是澎湖移民基地存在的理由。
为了能够尽可能自行解决移民的粮食供应问题,目前农业部已经在澎湖岛上规划了总面积超过20平方公里的集体农场,其主要的种植内容就是粮食和蔬果。袁若修老爷子乐观地估计,到两三年之后澎湖列岛的农业用地若能得到有效开发,产出的粮食不但能够供应当地的移民和驻军所需,而且还可以反哺海南岛,亦或是卖到大明。
当然了,在澎湖列岛所开发的这些种植园区和集体农场,对于农业部来说只是东南沿海地区农业开发的一道开胃菜而已。农业部真正所看重的地区并不在澎湖,而是台湾岛西部的沿海平原地区。借助当地发达的水系,可以很便利地开辟出农业部所规划的农场。不过目前暂时还没有足够的人力和资源去实施农业部的构想,所以也只能先拿澎湖这边的土地练练手了。
九月十一日,三艘福船在白沙岛靠岸,为这里带来了五百多名来自大明北方的难民。这三艘船的老板是福建海商刘振国,专跑北方航线超过二十年,对于江淮、山东、华北等沿海地区都比较熟悉。在海汉开出了诱人的条件之后,他便放弃了之前的货运生意,转行起了人贩子。
船靠岸之后,刘振国便先行下船,到码头上与海汉的港务人员进行交接。港务人员会根据刘振国所提供的清单,对这几艘船上所装载的难民进行清点核实。
这边清单还没交接完,码头上
喜欢1627崛起南海请大家收藏:(m.book88.cc),大书包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