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习俗一般是要把好事放在上午做的,一般很少放在下午。包括结婚,按照老北京习俗这都得上午结,下午结的都是二婚。
当然了,这是老北京的习俗,现在很多年轻人也都不在乎这个了,再加上外来人口来的多,慢慢的这种老习俗也就不多见了。
不过对这帮干传统行当的人来说,这种老习俗他们还是在乎的,再说也是图个吉利。
包括舞台走向,不能是正东正西走向,这是白虎向,大凶,必出事,这都是老讲究了,说是封建迷信也未尝不可,但是他们也都还在乎这个,也算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吧,所以何向东接的演出舞台肯定要南北走向才行。
还有以前新园子要开张的时候,在前一晚都会有破台的仪式,所有园子都是如此,包括戏班子、相声园子都一样。
头天晚上,夜里十二点,也不用全堂乐队都到齐了,有打鼓的或者有两三个下手活儿的就可以了。
然后再找几个唱武生来,扮上灵官、天兵天将什么的,然后再找出一个演员扮成吊死鬼。
一切准备就绪了,鼓师一打鼓,天兵天将就拿着家伙开始追杀吊死鬼。吊死鬼要在前台后台,楼上楼下,包括观众席都要跑一个遍才行。
意思也很明显,这就是要用这种形式来驱赶和震慑园子里面的脏东西,好让园子开张之后他们不来捣乱。
吊死鬼把园子里面跑遍了之后,等跑到后门的时候,把门打开,把这吊死鬼往门外一推,再把门一关。
然后弄一只白颜色的大公鸡,把鸡头拧下来,拎着鸡从上到下把园子里面用鸡血撒一遍,从此园子里面大吉大利。
这叫破台。
当然了,忙活破台的这几个演员,园子老板是要给人红包的,不能让人白忙活一场。
尤其是扮演吊死鬼的这个演员,这得额外多给一份红包,因为没人愿意干这个,嫌这个晦气。
有时候艺人是因为没法子了,才接的这个活儿。包括马三立先生,他在晚年时候的回忆录里写过,他就说他在年轻时候干过破台吊死鬼这活儿,那时候急需钱呐,不然也不干这个了。
他说他刚被人推出后门,就刚刚出去的一刹那,他就感觉一股子寒风吹在了自己身上,明明穿的很厚实的他,都忍不住打起了寒颤。
回到家之后,高烧不退,大病一场。
或许在医学上能给出合理解释,但是这种事情包括这种传说都有很多,所以是没人愿意应这种差事的。
至于在当代,这种老封建也是没人搞了,新园子就新园子呗,装修的还更好呢,毕竟是已经经历过扫除一切牛鬼蛇神的年代了。
听书轩其实也不是个新园子,大栅栏这边有很多老园子,包括向文社的分社,德庆楼,这就是一家老园子,还有就在对面的三庆园,两家脸对脸的。
三庆园是以前三庆班的演出地点,这可有年头,三庆班是四大徽班之一,当年乾隆爷过寿,四大徽班进京贺寿,这就待在了北京演出了,不走了,后来也由此产生了京剧这个剧种。
所以三庆园可以说是京剧的祖地了。
只是现在京剧行业比相声更不景气,更没人听,一个九流小明星都比一个京剧大腕的知名度要高了。
想当年京剧那可是真正的主流艺术啊,在旧社会时期,艺界有这样一句话,叫做北京学艺、天津成名、上海挣钱。
最挣钱的地方是上海,那年间上海有个电影女明星叫胡蝶,这是国内一线女明星,也是挣得最多的。
她拍一个戏,大概花个两三个月时间,能挣一千块大洋,其他明星可能能挣个几百吧。
这就不少了,对老百姓来说,一千块钱都能买两套好房子了。
也是同一时代,京剧有一位大角儿叫余叔岩,余派的创始人,人家去上海唱戏,也是俩仨月时间,人家挣七千五,能比吗?
那年间,京剧是真辉煌,是真正的主流艺术,现在就不行咯。
听书轩开张的第一天,也来了不少人,媒体朋友们也都来了,观众也来了好几百人,把座儿挤得满满当当的,这都是冲着何向东来的。
何向东现在已经是传统艺术行当最红的一个艺人了,以他现在的走红程度离一线明星也不远了,接下去就是积累了,人气也是要靠慢慢积累的。
当然了,也有人在积累的途中掉下去的,这都有,也很正常,不过就何向东目前的态势来说,他后劲还是相当足的。
以前老书场说书都是按照一年来算的,一般是老板找好四个说书先生,一人说一个季度,基本上是这样,然后你们四个人约定好,谁先来谁后来,包括说什么书,这都得提前定好了,省的撞车。
然后第一个先生开书之后,这一个季度就都是这一个面孔了,没别人了,他会一直说下去的。
成本大套的一套书就能说好几个月,当然他也有可能选两个中篇,这都是随人家自己决定。
当然现在就不行了,这书场得靠何向东来拉人气,一个季度一个季度来,单有何向东那一个季度有人来听,其他时候都没有,这不完蛋了嘛。
再说何向东可忙了,让他连续一个季度每天都盯在这里,他可没这个时间,所以他现在定下来的就是一周来这里说两次书,其他时间其他人盯着。
园子里面常驻的演员就有杜岳峰,还有评书门几个很优秀的评书艺人,西河门的也来了几个,都是说
喜欢相声大师请大家收藏:(m.book88.cc),大书包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