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人:自由仙
小说中主角都是的,主角或许会经过复杂的斗争,但绝对做不出人神共愤的事情,比如“如何取舍”这一章中,目前看来杨浩的取舍无外乎三种:
第一与宋联手对抗辽(除非双方都脑残,否则军队绝对不会互相信任);
第二配合辽进军宋,在目前的情况下对风雨飘摇的宋绝对是致命打击,然而即便打败了宋,军力消耗要对付辽也不容易,更何况这么做绝对被众读者骂。
第三坐山观虎斗,不论谁胜谁负,都会元气大伤,然后再给予致命一击。然而此法若辽胜,杨浩既然打着宋歧王的牌子,难免落下眼见大宋灭亡的口实,若是宋胜再出兵,落阱下石的名声也不好听。难怪难以取舍。
然而,每当这时总有隐藏路线,以及隐藏人物帮助杨浩,如同赵匡胤对杨浩好时,为了杨浩最终的一统,赵光义干掉了赵匡胤,而此时帮助杨浩做出取舍的将成为赵元佐。
世上存在着两种力量,一种是道,一种是术;道为真理,术为手段;只执着于道者,未免是空中楼阁,虽然大叫着天地有正义,浩然气长存,却不过空谈,其精神虽或令人敬佩,但未免迂腐,最终将一事无成。只执着于术着,陷于勾心斗角之中,失去了正道,引入了邪路,此种人或可一时得势,但最终下场往往凄惨!只有坚持心中之道,而方式上灵活变通,也就是儒家所说的内圣外王才有可能成功。
赵光义父子是两个极端,赵光义执着于术,从开封府尹时便于赵普进行权术的斗争,坐上皇位后,对老臣的排挤,对赵德昭、赵德芳的暗中算计,权术运用可以说是炉火纯青。然而也正因如此,他才有了最后的下场,历史上同样有两个人做了和他类似的事情,杀凶弑弟的李世民;以及夺了侄儿位置的朱棣。赵光义不如李世民,他排挤老臣没有李世民用其兄谋士魏征的心胸;赵光义不及朱棣,他没有做出屠戮十族的决绝,故而留下无数后患。李世民有包容之道,朱棣有杀戮之道,只有赵光义执迷于术,又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故而落得最后下场。
也许是赵光义深感自己身上道的不足,才培育出了一个执迷于道的儿子赵元佐,每个小说人物都有其存在价值,赵元佐存在的价值是什么,也许他就是为了杨浩的这次难以抉择,来帮助杨浩做出判断。过分执迷于道,而没有术的赵元佐会做出如何的选择,个人认为会献出传国玉玺,禅让“赵德芳”,然后自刎。实际上从这一章中已经可以看出一点端倪:
首先,赵元佐已经开始怀疑赵光义的死位壁宿所为,并勒令皇城司严查,一旦查出真是如此。想想赵元佐为了赵匡胤的死与赵光义的纠葛,一旦知道几乎等若自己亲手杀父,那么执迷于道的他将作何决断。
其次,辽兵压境,赵元佐本欲派罗克敌迎敌西夏,然而却终于放弃,何也,他说赵德芳是兄弟,终归是自家人,此时不会扯后腿的。这句话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即使如此赵元佐也没有认为这个莫须有的赵德芳是敌人,二赵元佐在政治上的极度幼稚,赵德芳是借助杨浩发兵的,而赵元佐竟然以为赵德芳可以控制一切,只要和赵德芳说便可以解决了。
结合这两点,就可以得出最后的分析,一旦赵元佐知道赵光义确实死于壁宿之手,那么一他会禅让赵德芳,这是因为即便他自己也觉得自己父亲得位不正,而且不想坐这个位置,心中更是把赵德芳仍然当做兄弟,故而禅让赵德芳在赵元佐看来也是为赵匡胤赎罪(之所以用禅让,名义上可能是把皇位还给太祖之子,这就类似于金匮之盟的反向版,因为古代儿子不能直接指责父亲,否则赵元佐可能都不用禅让的手续直接让位了)。
另一个就是自杀,说赵元佐会自杀,有三个因素决定。第一个因素,书中表面的因素,赵元佐执迷于道,等于自己杀父,不得不以死谢罪,
一来是对赵光义谢罪,二来是代赵光义向已死的赵德昭,宋皇后等谢罪,在他看来,皇位已还,自己已死,不论是自己还是父亲的罪也就清了。
二来,赵元佐政治上幼稚,不等于朝廷大臣幼稚,若其要禅让,不是赵光佐想禅让就能禅让得了的,若他提及,必遭反对,而赵光佐显然没有压服众大臣的能力,故而唯有一死,其一死,禅让也就既成事实了。
三来,赵元佐禅让的对象是“赵德芳”若按正规程序走,那么“赵德芳”必然受禅,然而此德芳非德芳,若赵光佐知道真相,为了赵家的江山,未必会禅让,故而赵元佐必须死,这是故事情节安排的需要。
试想一下,赵光佐禅让“赵德芳”然后死了,结局会怎么样,只有一个杨浩不用难以取舍了,因为赵元佐已经帮他取舍好了。
而本章永庆与赵普的对话,关于继统的问题,实际上也透露出一个信息,也就是杨浩若得天下,恐怕不会改宋的国号,仍然会尊赵光义为太祖。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来可以说服一些终于宋的将领,比如罗克敌;二来历史上也不是没有先例,就在几十年前,后周郭威便是传位给了柴荣,到时杨浩若是迎娶永庆(这几乎是必然的结局),也算是顺理成章。
然后名正言顺得到宋的杨浩将带领大军与契丹展开最后的大决战。
故而赵光义父子,一人执迷于术,一人执迷于道,然而两人联手却为杨浩开辟了通往霸业
喜欢步步生莲请大家收藏:(m.book88.cc),大书包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