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那般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否则当真是害人害己一辈子。
送走了宋琪、安抚住了尉馨芳,这满京城的,对于二皇子和林家姑娘的亲事,再听不到一句明面儿上的不谐之音,背地里说酸话的自然是禁不住的,尉北璀也无意去管这些。
黛玉也很敏锐地发现了,原本像只刺猬一样朝外张扬着刺的尉馨芳,突然变得温和起来,虽然仍然对她没有好脸色,但是跟之前致力于给她的生活扎刺添堵的样子,完全变了,变得开始无视她了,虽然这种无视伴随着睥睨的眼神,伴随着眼角的眼白,但黛玉并不在意这个,只要尉馨芳不来找她的麻烦,她的日子并不会因为尉馨芳的瞧得上瞧不上而不同。
黛玉并不是个心胸狭窄的人,也完全没有想过将来要利用自己二皇子妃的身份去压尉馨芳一头。所以,尉馨芳能够无视她,对黛玉来说,还真的算得上是一件好事。
少了宋琪和尉馨芳这两个刺头儿,不管是宋二夫人还是德亲王妃,这办起事儿来,都是顺心不少,顺顺利利地就把定亲的礼节给走完了。
定亲之后,两人的关系也算是过了明路了,尉北璀再常常寻摸一些稀奇之物、珍稀花草、古书字画之类的送给黛玉,也不必经由皇后或林皓之手了,大大方方送上门,旁人看了也只有羡慕打趣的,而黛玉也能给他做些荷包、制些扇子之类的,尉北璀都喜滋滋地随身戴着,心里美得很。
转眼便是冬日,本就快油尽灯枯的晴亲王终于没能熬过去,嘴里说着“不甘心”咽了气。
对于晴亲王的死,皇帝他们其实都是有心理准备的,这么多年来对晴亲王的恶感,早已消磨掉了父子亲情,但是面对他的逝世,终究难免感伤。
但即便感伤,晴亲王的葬礼也依然只是按照亲王的规格举行,并没有像某些人猜想的,以帝王之礼出殡,所葬之处更是没能进入帝王陵寝,全无特殊对待。
也有臣子上折子劝说皇帝,以帝王之礼为晴亲王下葬,以此来显示皇帝心胸宽广、侍亲至孝。
皇帝却拒绝了,规矩就是规矩,既然守了,就该一守到底。否则今天退一点点没关系,明天退一点点也没关系,时间长了,就很难守住底线。到时候,他是得了好名声,但是却破坏了规则,会导致最后的混乱。
而且,晴亲王乃本朝第一位退位而成的亲王,对他的礼制,正是后世引以为的先例。若如今以帝王之尊下葬,如何警醒后人?如何为后人表率?
不管是出于太祖所定之祖训,还是出自皇帝本心,都是不愿意以帝王之尊让晴亲王进入帝王陵寝的。倒不是对晴亲王还有多少恨意,只是怕后代子孙,万一再出现一个如同晴亲王一般的帝王,有离合之心,又不愿意退位,只怕会歪曲他的旨意,曲解他让晴亲王以帝王之礼下葬是因为他后悔了,是因为晴亲王本来就不该退位。
到时候,太祖所定祖训便会形同虚设,不再有效。毕竟这个世界上,皇帝掌握着绝对的权利来制定规则,一旦没有可以克制他的东西,一切都会失控。
所以,于公于私,晴亲王都只能以亲王礼下葬。
晴亲王的葬礼有条不紊地进行,皇家、大臣、百姓也遵循礼制守孝、禁礼乐、迟嫁娶。
而皇帝皇后早就知道晴亲王的身体状况,有这个心里准备,给尉北璀和黛玉的成亲之日本就定得晚,等出了孝之后慢慢准备也完全来得及。
尉北璀虽极喜欢黛玉,但对于成亲倒是并不太心急,谈恋爱也是很美好的事情么,更何况,对于娶一个十六岁的小姑娘回家立刻酱酱酿酿,他还是多少会有点儿负罪感的,迟一些就迟一些好了。
至于林家,就更不急了,亲事已定,能多留女儿两年,也是好事情啊。
只是刚刚开春,与朝国接壤的东北边境突起纷乱,尉北璀领命奔赴边疆,领兵平乱,这让黛玉一颗心顿时揪了起来。
第八十八章
朝国向来对大尉这个强大的芳龄表现得十分驯服,毕竟他们不过弹丸之地,无论陆地海上都在大尉的势力笼罩之下。
但大尉从未对朝国放松过警惕,尤其是这次谋反大案中,朝国牵扯不小,当初那些失踪的铁匠就是被偷运到朝国的。
而在复辟党被覆灭之后,仍有小股留朝势力在朝国的掩护下,在朝国苟延残喘,更别提在这个过程中,朝方也已经掌握了部分火器制造的技术。
所以,事后大尉很快便派出特使和特种部队,前往朝国处理这些事情,务必要震慑朝国不敢再起二心,并且把掌握了火器制造技术的人员全部带回国——不管是被掠去的尉朝人,还是朝国本土人士。
朝国自然是不愿意的,好不容易有机会摸到火器制造技术的边边,嗅到了变成强国的味道,怎么都不愿意轻易放弃。
但是在强大的武力威慑下,朝国皇室最终还是只能选择低头,交出了大部分的技术人员,然而却私心瞒下了几个核心人员,这也是人之常情。
但大尉特使也不是吃素的,更不可能体谅他们的这份人之常情,怎么会让他们有机会投机取巧而留有后患呢?私底下,自然也有大尉的暗探在行动。
在此期间,尉朝双方也发生过几次冲突,在大尉强势的态度下,朝国皇室试探了几次之后就不敢再轻举妄动了,因为他试探出来的大尉的强硬,很显然把底线定在了“可以打一打”的态度上。
朝国皇室虽然对于
喜欢[红楼]这个世界有点乱请大家收藏:(m.book88.cc),大书包网更新速度最快。